
肿瘤出芽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爱尔兰St Vincent大学Rogers AC等报告的一项系统性评价和Meta分析显示:结直肠癌中肿瘤出芽是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和5年癌症相关死亡的预测因子,将其纳入结直肠癌分期系统有助于更有效的危险分层。(Br J Cancer. 2016年9月6日在线版)
肿瘤出芽是上皮肿瘤中提示预后不佳的一种组织病理学表型;是结直肠癌的一个负性预后指标物,并已被提议作为额外因素纳入分期系统。研究者系统分析了在Medline、PubMed、EMBASE、PubMed中心和Cochran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肿瘤出芽的文献,文献收集时间截至2016年3月。研究终点为发生淋巴结转移、复发(局部和远处)和5年癌症相关死亡。
该分析共回顾了34篇文献中的7821例患者,平均肿瘤出芽率为36.8%±16.5%。汇总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出芽与淋巴结阳性率显著相关(OR=4.94,95%CI 3.96~6.17;P<0.00001),与疾病复发(OR=5.50,95%CI 3.64~8.29;P<0.00001)和5年癌症相关死亡(OR=4.51,95%CI 2.55~7.99;P<0.00001)明确相关。
(编译 杨晨 审校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俊教授述评:
肿瘤出芽是结直肠癌中一种特殊的形态学表现,表现为肿瘤浸润的前沿间质内散在单个肿瘤细胞或小灶性肿瘤细胞群;这些小灶性肿瘤细胞群内细胞数量不能超过4个。除“肿瘤出芽”这个名称外,还有“局灶性去分化”、“肿瘤细胞解离”及“上皮-间质移行”等名称描述之。多数学者采用CKpan免疫染色标记出芽的肿瘤细胞。通过免疫染色,可清楚显示出芽的肿瘤细胞;电镜下,出芽的肿瘤细胞不形成连接复合体,桥粒常不完整,基底膜缺失或退化,刷状缘缺乏或多不完全。
肿瘤出芽作为结直肠癌中一种独特的病理特征,与反映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多种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病理指标见于常规病理诊断报告中,指导个体化治疗。包括肿瘤出芽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分界值、出芽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及可否作为临床干预治疗靶点等,仍有待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