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院所新闻 > 正文

院所动态

院所新闻

人民日报刊文转载-陈敏华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

---人民日报刊文转载-陈敏华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

发表时间:2010-11-30
作者:本站编辑

    陈敏华 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

    (身边的感动)(图)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白剑锋
    陈敏华 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身边的感动)(图)
    陈敏华在准备射频治疗。 杨薇
    【阅读提示】

      她打破了国际上“射频消融只能治疗肿瘤直径3厘米小肝癌”的定论,使直径6厘米的大肝癌微创治疗成为现实。她率先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准和应用指南,最终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并据此修改了国际标准。她,就是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陈敏华教授。

      在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有一扇窗每天都会亮到深夜。那是年逾六旬的超声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陈敏华教授在埋头苦干。在这间堆满资料的陋室里,一项项重大医学成果相继诞生。

      她率领一支年轻的团队,用一根射频消融针,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近10年的时间里,她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肝癌1200余例,肿瘤灭活率达97%,5年生存率达48%。而在欧洲,此类肝癌治疗的5年生存率只有27%。

      勇闯新路

      “我们要与世界同行抢时间,即便少活几年也值得”

      全世界50%以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但是,在肝癌诊治领域的国际会议上鲜有中国人的身影。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深深刺痛了陈敏华

      “中国的科研不能总跟着外国人走,肝癌研究是我们冲向世界的一次机会。我们要与世界同行抢时间,即便少活几年也值得。”陈敏华这样对她的研究生说。

      长期以来,国际权威人士都认为:射频消融只能治疗肿瘤直径3厘米的小肝癌,而无法解决大肝癌的灭活难题。

      然而,在北京肿瘤医院,陈敏华遇到的病例大部分都是难治性肝癌,有的是肿瘤太大,有的是在其他医院治疗后复发,都无法进行手术了。面对患者求生的眼神和家人的悲痛,陈敏华常常感到愧疚和不安。她暗下决心,把这道难题作为主攻对象。

      陈敏华认真总结每一例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为了找到最佳路径,她和研究生常常一次买数个大牛肝,观察各种方案的消融效果。从早晨到深夜,在十几个小时
    高温的消融下,牛肝往往都熟透了。经过反复计算和临床实践,她在肝癌微创治疗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5—6厘米的大肿瘤可以获得一次性灭活,复发率远远低于手术。

      业界黑马

      她率领团队登上世界学术舞台,在肝癌诊治领域赢得发言权

      10年前,陈敏华在国际上毫无名气,没有机会受邀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有人提醒她,中国人的科研成果要想引起世界关注,必须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

      2002年6月,第三届国际肿瘤消融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会前,陈敏华打电话给大会主席,恳求参会并报送论文。但由于时间已过,对方答复:“你可以来会场贴海报。”陈敏华不愿错过机会,立即买了机票。

      然而,当陈敏华来到会场,却傻眼了。海报栏早就满了,她只好把海报贴在会场外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整整站了一天,但只有零星的人偶尔看上一眼。当天晚宴,她为了能引起关注,大胆地和国际学术权威主动“搭讪”,希望他们能抽出时间看看海报。

      第三天是大会闭幕的日子。一大早,大会主席来找陈敏华,请她在闭幕式上详细介绍论文。主题报告结束后,这位世界著名的超声介入专家对她说:“你们完成了一项伟大的研究,这是欧美同行们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自此,陈敏华成为国际肝癌诊治领域一匹黑马,她率领的团队靠实力登上了世界学术舞台,在肝癌诊断治疗领域赢得了发言权。

      2004年,当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欧超联指南”正式进入中国临床时,陈敏华和她的团队凭着无数日夜反复讨论总结的结果,率先撰写论文提出“该指南不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诊”,继而提出了早期肝癌及癌前病变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中国诊断标准,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

      2008年,欧洲超声联合会肝癌诊断指南修改版正式宣布,“原指南不宜用于肝硬化背景下早癌诊断”,并首次引用陈敏华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从而修改了国际标准。

      玩命工作

      “一个医生必须有这样的信仰,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爱祖国、爱医学、爱患者”

      一位大学校长曾这样对陈敏华说:“你太玩命了,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这正是陈敏华的做人做事风格。

      多年来,陈敏华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连枕边都放着纸和笔,以便随时记录灵感。由于长期使用射频消融针和握笔写作,她的右手中指关节已经无法伸直,食指指纹也被磨平,出国时居然连手印也按不出。

      1987年,陈敏华被派往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部留学。在日本,她实行“16小时工作制”,一天当成两天用。白天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晚上写论文、做实验。由于过度疲劳,她曾几次晕倒。为了测量食管肌层和粘膜肌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她把几千张比豆腐块还小的照片,放在放大镜下,测量其中毫米至微米级的肌层结构。由于用眼过度,造成眼肌痉挛,眼球疼痛,视力急剧下降,至今仍留有后遗症。但是,她首次在影像领域提出了食管生理运动变化的现象,被国际权威称为“陈现象”。


      2009年,陈敏华出版了世界首部《肝癌射频消融》专著,令国际学术界大感震惊。我国著名肝外科专家汤钊猷院士破例为这本书写序,当他拿到这本著作时,禁不住连连赞叹,兴奋得像个孩子。在新书发布会上,陈敏华说:“一个医生必须有这样的信仰,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爱祖国、爱医学、爱患者。”

      如今,陈敏华的最大心愿就是,把肝癌早诊技术推广到农村肝癌高发区,把射频消融技术传授给更多基层医生,让中国人早日甩掉“肝癌死亡率第一”的帽子。

      与获奖相比,完成临床科研课题、解决临床问题更重要。——陈敏华
     快评:莫丢信仰

        这些年,“信仰迷失”被频频提起。譬如,医药行业的层层利益链让少数医务工作者迷失了信仰,学术圈中的论文造假让少数学者迷失了信仰。在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信仰似乎被束之高阁,好像只有对名与利的追求才是最要紧的事。而陈敏华偏偏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一个医生必须有这样的信仰,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爱祖国、爱医学、爱患者”。

        因为信仰,她面对患者求生的眼神和家人的悲痛,感到愧疚和不安。因为信仰,她把一天当成两天用,连枕边也放着纸和笔记录灵感。因为信仰,她为了中国人能赢得发言权,早日甩掉“肝癌死亡率第一”的帽子,不懈地奋斗着。

        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高谈阔论,而是可以付诸生活点点滴滴的切实行动,如果每个医生都能秉承救死扶伤的信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也许医患矛盾就不会那么突出;如果每个学者都能坚守严谨治学的信仰,也许学术界就能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可以丢掉包袱、丢掉烦恼,但请别丢了信仰。(陆平)


相关医生: 杨薇 陈敏华
相关科室: 超声科
448bd88bf83dbfe2d60492be5eb527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