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中成长 在实践中进步 ——多学科协作诊断、抢救肺栓塞患者
秋天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旁的昆玉河碧波荡漾柳绿两岸。一位执教多年的中年女教师从千里之外来到了北京,她不是来这里看迷人的风景,而是拖着日渐病弱的身体前来就诊。在奔波于京城各大医院后,来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在这里,她最终被诊断为高度恶性淋巴瘤晚期,全身广泛侵犯,主要病灶位于腹腔,病变累及肠道、肠系膜、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等部位。因腹痛腹胀于2015年9月10日紧急入住淋巴瘤科病房治疗。住院第二天清晨,患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胸闷、大汗,随后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支持对症治疗后无好转。
时间就是生命。全科医师一起抢救并分析患者病情,很快联系了ICU杨勇大夫和王宏志主任会诊,初步考虑患者在肿瘤晚期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在给予积极治疗同时,还需要一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怎么办?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在这一刻尽数体现。在与CT室的孙应实主任和超声科的严昆主任商量后,超声科的董晓利和张仲一医师,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带着从不外出又沉重的心脏超声机器来到了10层病房,进一步明确了诊断。以多学科会诊诊断为基础,全院多科室齐心协力全力抢救患者。遗憾的是,尽管全力救治,患者的病情还在加重,中午时分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过紧张有序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脏跳动再次启动。此时,多学科协作仍在继续。麻醉科医师赶来进行了气管插管,情况稍有好转,医护人员带着抢救药物迅速护送患者到了ICU。在那里,患者病情渐渐稳定。
下午时分,患者终于苏醒,丈夫握着她的手暗自流泪,他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想起她的疾病,想起他们为此的奔波,想起刚才妻子的昏迷,想起医生们的努力和辛苦……。多学科抢救为病人赢得了时间,从外地赶来的几位亲人们终于有机会见到患者。他们亲身体会着医者仁心,从心灵深处感谢着所有参加抢救的科室和医生。
这次抢救时间紧迫,事发仓促,对多学科协作也是一次实战,一次成功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是理论上的,不仅限于那些病例讨论,更是实践中的合作和进步。
在此,淋巴瘤科全体医护人员要对各科室所有参与多学科抢救的医务人员表示感谢,感谢大家的鼎力相助。他们是:ICU、超声科、CT室、麻醉科等。感谢你们,让我们成长!因为你们,北京的天空更加湛蓝!因为你们,北肿更加强大!
淋巴肿瘤科 郑文 党院办 王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