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A1基因突变与否不影响乳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4

在《临床肿瘤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波兰的Tomasz Huzarski及其同事们比较了伴有BRCA1基因突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与BRCA1基因野生型患者的的生存率,并确定了BRCA1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他们发现,BRCA1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与BRCA1基因野生型患者的10年生存率无差异。在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患者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预示死亡率上升;反之,行卵巢切除术可以降低其死亡率。

研究细节

此项研究总共包含了3345例年龄小于50岁且已经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确诊的乳腺浸润性癌患者,确诊时间界于1996到2006年之间,她们分别来自波兰的17个研究中心,其中对侧患有乳腺癌,或者患有其他肿瘤的患者被拒绝入组。患者的肿瘤特征及治疗过程的信息均来自于病历记录,死亡日期来自于人口动态统计。

针对这部分患者,研究者们检测了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5382insC, C61G, 和4153delA)。其中生存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协变量包括BRCA1、肿瘤大小(四类)、淋巴结转移(有vs.无)、HER2突变(阳性vs.阴性或者无)、孕激素受体(PR) (阳性vs.阴性或者无)、是否使用他莫昔芬(有vs.无)和有无化疗,其中卵巢切除术(是vs.否)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协变量。相对于BRCA1基因野生型患者,BRCA1基因突变患者往往较早被发现并确诊(42 vs. 44年,P<0.001)。这部分患者较少出现雌激素受体阳性(16% vs.62%,P<0.005)、孕激素受体阳性 (20% vs. 70%, P<0.001)和HER2阳性(6.5vs21%, P<0.001,她们大部分为“三阴”患者(69% vs.13%, P<0.001),并且大部分(108/115)在乳腺癌确诊后行卵巢切除术(50% vs. 14%)。

生存分析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7.4年,其中BRCA1基因突变患者10年生存率为80.9%;基因野生型患者为82.2%(单变量分析HR=1.14,P=0.42)。在校正了其他预后相关因素之后,BRCA1基因突变的HR有了统计学差异 (1.81,P=0.002)。在485例“三阴”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患者与基因野生型患者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其中,在BRCA1基因突变患者中,肿瘤较小(>2 cm)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84.1%;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为89.9%;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8.6%。而在肿瘤直径≤1 cm的BRCA1基因突变患者当中,27.5%的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这部分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81.8%。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定义为高风险组,而44%的基因突变患者在此组中,其10年生存率为68.2%。

预测因素

在BRCA1基因突变患者的多变量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预后影响因子包括:孕激素受体阳性(HR=0.63,P<0.001)、HER2阳性(HR=1.68,P<0.001)、肿瘤直径≥5 cm (HR=2.28,P<0.001)、淋巴结转移(HR=3.04,P<0.001)、卵巢切除术(HR=0.58,P=0.03)。多变量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预示低生存率(HR=4.1,P<0.001),而卵巢切除预示了高生存率 (HR=0.30,P=0.01)。对BRCA1野生型患者来说,卵巢切除术不能带来显著的获益(HR=0.83,P=0.52)。通过分析发现,BRCA1基因突变患者卵巢切除术的HR与诊断前就已经行卵巢切除术的被拒绝入组的患者是相似的。在BRCA1基因突变患者的多变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的预后影响因子包括:出生年份、诊断时年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突变情况、肿瘤大小和化疗。

化疗效果

在BRCA1基因突变患者的单变量分析中,接受化疗的HR为0.79 (P=0.66),而在多变量分析中,其HR为0.42 (P=0.18)。在这部分患者中,仅有18名女性未行化疗。在基因野生型患者当中,接受化疗的HR为1.56(95%CI 0.88-2.78)。对与有突变的患者来说,化疗是可带来生存获益的(P=0.01)。在行辅助化疗的BRCA1基因突变患者的单变量分析中,使用CMF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氟脲嘧啶)与以蒽环单药为基础的方案相比,HR为0.67 (95%CI 0.31-1.45),多变量分析HR为0.81(P=0.62) 。

研究者们推断“伴有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与BRCA1基因野生型患者的十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对于存在BRCA1基因突变的患者来说,卵巢切除术可提高生存率。”(编译 于若飞 审校 罗荣城)


第99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