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野生型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 帕尼单抗治疗总生存非劣效于西妥昔单抗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8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ASPECCT研究结果,该开放性III期研究(非劣效性研究比较了两种EGFR单抗:帕尼单抗(Vectibix)和西妥昔单抗(Erbitux)治疗KRAS 第2外显子野生型、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发现帕尼单抗组的总生存数据非劣效于西妥昔单抗组。

2010年2月--2012年7月,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等中心共入组999例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随机分为帕尼单抗组(n = 499)与西妥昔单抗组 (n = 500)。帕尼单抗剂量为6mg/kg,每2周一次。西妥昔单抗首剂为400 mg/m2,以后每周给予250 mg/m2。

入组标准包括:必须在接受含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后出现临床或影像学进展,或不可耐受以上方案;既往必须接受过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治疗(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或雷替曲塞);未接受过抗EGFR治疗,ECOG ≤ 2,且KRAS第2外显子野生型。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率,该研究为非劣效检验。

两组基线特征平衡:中位年龄(61岁 比60.5岁)、性别(男性,63%比64%)、种族(白人:53% 比52%;亚洲人:44%比46%)、距确诊原发肿瘤的中位时间(25.3月 比27.0月)、距确诊复发转移中位时间(19.6月 比19.8月)、ECOG评分(0分:31%比33%;1分:61%比59%;2分:8%比8%)、原发灶位置(结肠:59% 比 65%)、组织学分类(未分类:39%比38%;粘液癌:10%比9%);既往接受贝伐单抗治疗(25% 比26%)、仅肝脏转移(10% 比10%)、地区(北美、西欧、澳洲,31%比31%)等,均无明显差异。

帕尼单抗组与西妥昔单抗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1.4月和40.5月。疾病进展后,两组接受后续治疗的比例分别为41%和42%,其中化疗分别为31%和33%,抗EGFR治疗分别为9%和10%,抗VGFR治疗分别为7%和7%。两组中位OS分别为10.4月和10.0月(HR=0.97,95% CI=0.84–1.11),帕尼单抗组达到预设的非劣效检验标准(Z score -3.19,P=0.0007)。

两组OS和PFS均无差异,中位PFS为 4.1比4.4月(HR=1.00,95% CI= 0.88–1.14)。对有可测量病灶者,两组CR分别为0.5%和0%;PR分别为22%和20%。

两组发生各级别不良事件的比例均为98%。帕尼单抗组发生3级和4级不良事件比例分别为36%和7%,西妥昔单抗组分别为32%和5%。两组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和34%。两组发生导致治疗终止的不良事件比例均为3%,导致减少剂量的不良事件比例分别为35%和36%。帕尼单抗组输注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妥昔单抗组(3% 比13%,3级和4级分别< 0.5%和2%)。3级或4级低镁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和3%,因此导致治疗终止的比例分别为1%和<0.5%,导致剂量调整的比例分别为5%和3%。两组中,3级皮肤毒性反应分别为12%和10%,4级皮肤毒性反应分别为<0.5%和 0%。两组中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和10%,多数致命不良事件与疾病进展相关;西妥昔单抗组中仅一例死于与治疗相关的肺部感染。

该研究结果显示,KRAS 第2外显子野生型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帕尼单抗或西妥昔单抗的OS获益相似。两种药物毒性均可预见,疗效和毒性反应类似;帕尼单抗非劣效于西妥昔单抗。两种药物3-4级输注反应发生率差异虽小,但具有临床意义。临床上,可根据两种药物输注反应发生率及用药周期差异,选择抗EGFR药物。

(编译 杨晨 审校张俊)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