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镜下腺瘤 检出率与结直肠间期癌发生风险及死亡率呈负相关
Corley等发现结肠镜下腺瘤检出率与罹患结直肠间期癌风险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呈负相关,全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该研究分析了美国综合医疗保健组织(北加州Kaiser Permanente)内136位胃肠科医生所做的314,872例结肠镜检查者资料,后者均加入医疗保险(Medicare)、医疗补助(Medicaid)或商业保险计划。入组标准为: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31日接受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年龄≥50岁,检查后至少随访6个月。此研究中的胃肠科医生必须具备大于300例的结肠镜检查及大于75例的结肠癌筛查经验。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后随访期满10年、或确诊为结肠腺癌、或终止在该综合医疗保健组织的资格、或于2010年12月31日结束随访。
研究者分析了腺瘤诊断率与结肠镜检查后6月-10年间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及其与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关系,并依据人口学特征进行了Cox回归分析调整。在所有纳入的结肠镜检查中,58%用于诊断、24%用于监控、18%用于筛查。8018例在结肠镜检后6月内被诊断为结肠癌。在少于6个月随访期的41882例被剔除后,共计223842例接受了264972次结肠镜检,共计712例结直肠间期癌(占所有结直肠癌的8.2%)、255例进展期癌和147例死于结直肠间期癌的病例进入分析。从肠镜检查到确诊间期癌的中位时间为39个月,在712例间期癌中,最初的结肠镜检查目的分别为:诊断(55%)、监控(33%)和筛查(13%)。
每位医生的结肠镜检均次为2150例(355-6005),腺瘤诊断率为7.4%-52.5%(男性9.7%-60.5%,女性3.9%-45.9%)。腺瘤诊断率最低至最高的五分位数分别为16.6%、21.5%、25.7%、31.0%和38.9%。依据腺瘤诊断率,每年每万人中,最低至最高五分位数的未经调整的间期癌发生风险分别为9.8、8.6、8.0、7.0和4.8。
与处于最低五分位数的医生所经治患者相比,处于第4和第5五分位数的医生经治患者罹患腺癌的风险比(HR)分别为0.70(95% CI=0.54-0.91)和0.52,(95% CI=0.39-0.69),发生进展期结直肠癌的风险比(HR)分别为0.48(95% CI=0.33-0.71)和0.43(95% CI=0.29-0.64);发生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的风险比(HR)分别为0.51(95% CI=0.33-0.81)和0.38(95% CI=0.22-0.65)。每增加1%的腺瘤诊断率可使患癌风险下降3%(HR=0.97,95%CI=0.96-0.98),致命性间期癌的风险下降5%(HR=0.95,95%CI=0.94-0.97)。
结肠镜腺瘤检出率与罹患间期癌的风险明显相关,与处于最低五分位数医生经治患者相比,处于第5五分位数医生经治患者的风险比(HR)在女性中为0.43(95% CI=0.28-0.66);在男性中为0.60(95%CI=0.42-0.88),无明显差异(P=0.23)。 腺瘤诊断率与近侧结肠癌风险比(HR)为0.49(95% CI=0.35-0.69),远侧结肠癌HR为0.55(95% CI=0.39-0.79)、早期结肠癌HR为0.4(95% CI=0.23-0.68)、晚期结肠癌HR为0.61(95%CI=0.39-0.96),呈负相关关系。
HR为0.52的结直肠间期癌风险比,提示如将腺瘤诊断率从低于19%(最低五分位数)提高到34%(最高五分位数),可预防未来的10年内每213例中的1例罹患间期癌。
该研究结论:腺瘤诊断率与罹患结肠间期癌、进展期间期癌和致命性间期癌风险呈反比。
(编译施敏 审校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张俊教授述评:
结肠镜检查是筛查息肉和结肠癌的有效手段,在美国,女性腺瘤诊断率≥15%,男性腺瘤诊断率≥25%被推荐为评估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定量指标,尽管目前尚无坚实证据支持此类标准。本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结直肠腺瘤的诊断率与罹患结直肠间期癌风险、结直肠癌相关死亡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负相关关系;提示提高结直肠腺瘤的诊断率,有助于降低罹患结直肠间期癌及死亡风险。因此,加强对结直肠腺瘤的认识及通过改良技术手段,提高腺瘤的肠镜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