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粪便DNA检测技术有助于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是提高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及排泄物免疫化学检测(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mperiale等报道,相比FIT法,一种新型粪便DNA检测技术可提高结直肠癌筛查效率,该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3月1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该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技术(Cologuard)由Exact Sciences公司生产,Mayo Clinic参与共同开发;包括定量分析KRAS突变、异常NDRG4和BMP3甲基化,以及血红蛋白免疫分析,β-actin作为定量分析内参。通过将各项检测结果整合,经由特定算法获得评分,评分≥183判定为阳性。
共纳入9989例年龄在50-84岁,计划行结肠镜检查的无症状受试者,在结肠镜检查前提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多靶点DNA检测及FIT检测。旨在评估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法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结直肠癌的效能,并与传统FIT法比较。
结果显示,9989例受试者中,结肠镜检查共诊断结直肠癌65例(0.7%)、高级别癌前病变(高级别腺瘤或无蒂锯齿状息肉最大径≥1cm)757例(7.6%)。DNA检测法筛查结直肠癌(92.3% 比 73.8%,P=0.002)及高级别癌前病变(42.4% 比 23.8%,P<0.001)的敏感性均高于FIT法。DNA检测筛查结直肠癌的敏感性与肿瘤分期、患者年龄等因素无关。在高级别癌前病变中,筛查远端病灶的敏感性高于近端病灶(54.5% 比 33.2%),且敏感性随病灶体积增大而增加。DNA检测法的筛查特异性为86.6%,在结肠镜检阴性的受试者中为89.8%,均低于FIT法(94.9% 及96.4%)。在结肠镜检阴性的受试者中,DNA检测法的特异性在年龄小于65岁的受试者中高于大于65岁者(94% 比 87.1%,P<0.001)。
(编译 周尘飞 审校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述评:
结直肠癌筛查中,非侵袭性检查较结直肠镜更易被大众接受。与传统的FIT法相比,该研究报道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技术结合血红蛋白免疫检测及多位点DNA定量分析,明显提高筛查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性。然而,检查敏感性的提高多伴随特异性的降低,假阳性率的增加可能导致结肠镜检查的反复进行。目前,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的特异性限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调整筛查周期或有助于解决该问题。此外,结肠镜检查也同样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结果,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现有筛查手段,探索敏感性、特异性及效价比方面均具有优势的筛查策略,仍值得探索。




